自小花2歲半,更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後,花媽替小花挑選繪本的依據,開始有了新路線,即配合小花當時的生活經驗及所面臨的問題,從中挑選適齡適性的繪本,花媽心想,一來可以產生同理心,二來也可以順勢讓小花的情緒有個出口。經過這個實驗性的挑選,發現效果挺不錯的,除了達到花媽設想的目的,竟也同時豐富了小花的視野和想像力,有時更是母女倆用來溝通時的另一座橋樑。
很明顯的,小小大姐姐就是媽媽刻意挑選,用來幫小花打預防針的繪本,新書到手的第一週,隨著小花的喜好,我們共讀了好幾回,第一次故事結束時,小花問:「為什麼他們(書中的小姐姐和弟弟)要手牽手一起向前走啊?」,似乎還不太能明白手足之情,最長遠的情操就是互相扶持這回事;第N次故事結束後,小花在超級市場突然把車籃推走,再跑回來用著調皮、故意使壞的表情對花媽說:「我把弟弟推不見了,他消失了」,這次,似乎在經過幾回共讀後,小花逐漸串聯起自從花媽懷孕後,平日長輩們對她的告誡, 並感受到她未來所會面臨的挑戰,而此刻,她想要的或許只是媽媽一個深切的擁抱。
是的,稱之為「挑戰」,花媽個人覺得一點也不為過,因為書中故事的開端便是這麼呼應著:
1) 媽媽肚子會愈來愈大,大到連小姐姐想親近媽媽,媽媽的腿上都沒有多餘空間可坐(小花最愛的就是坐在媽媽的腿上或倚著花媽的身子一起講故事,這下可以預見媽媽肚子會愈來愈大,該怎麼辦呢?)、
2) 媽媽的肚子大到"進蹦"時,居然連人都消失了(到醫院生產去,會消失個幾天,小花睡前、睡醒只愛媽媽在身邊,少了媽媽的招呼,又該如何呢?)、
3) 眾人都說弟弟很可愛,確只問小姐姐說,你當大姐姐了開不開心(被迫瞬間升格成大姐姐,但小花心裡想的應該是自己還很小啊,還沒過四歲生日耶,其實一點也不想急著長大!!)、
4) 媽媽無暇分心陪伴小姐姐,但小姐姐想幫忙,媽媽確又說你還太小,不要碰弟弟(吼!大人總是這麼莫名其妙,一下說你長大了,加諸一堆要乖乖聽話、要幫媽媽忙、不要欺負弟弟的限制與責任,一下又說你還太小,把你趕走,請你不要幫倒忙,真是傷心)。
故事如此破題,就連花媽在共讀時,也有陷入步步危機之感!!
事已至此,書中小姐姐本能的反應便是讓心中的小惡魔油然而生,先是有斷頭的玩具娃娃,再來是跟媽媽說弟弟死掉了(這段用的字眼太過寫實,花媽以"消失了"取代之),但具備同理心的媽媽只是把小姐姐緊緊的擁入懷中,成功的化解了小姐姐心中的不安與憂慮。而在現實生活中,一些長輩們已經開始警告小花不可以如何如何、不可以讓媽媽太累,殊不知小花還只是個「小小孩」,長輩們的要求或許連自己都做不到呢,又何苦先給孩子下猛藥,讓小小孩的心不時得揪緊一下呢? 花媽認為小孩亦是個需受尊重的獨立個體,而不是長輩們認為「用騙的就好」這一套。
隨著時間累積,書中倆姐弟的情誼可是後勢看漲,弟弟長大了,小姐姐因懂得弟弟的語言、願意讓弟弟當個小跟班,逐漸從和弟弟的相處中獲得成就感,當然,小孩子們攪和在一塊兒,不外乎吵吵鬧鬧又隨即握手言和,小姐姐也漸漸明白,她自己和弟弟就是這麼回事嘛!因為他們都還是小小孩啊!!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姐姐感受到弟弟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,於是在最末頁許下心願:不管發生什麼事,不管事情怎麼樣,大姐姐和小弟弟會永遠手牽手,一起向前走。
故事結束了,一顆原本受傷的心,在幾經起伏後,獲得修復。而小花呢?媽媽希望故事中的曲折與轉折也已經像顆種子植入你心,再二多個月,等弟弟呱呱落地後,我們可以從和弟弟的真實相處中,再三回味這個故事,屆時等待你的不會只是挑戰,或被瓜分走的關注與愛,而是會有個剛萌芽的手足之情,讓爸媽共同牽引你走入!
留言列表